【你知道你的孩子在做什麼嗎】
去年爺爺送了美寶一個蛇板當生日禮物,但她一直沒時間認真玩,所以上週末,我們帶著她去公園練習蛇板。
沿路上美寶一直碎念蛇板怪怪、不夠鬆之類的(其實已經拿去店裡調整過幾次,一切正常,是她自己不會用),我跟老公也不知道到底怎樣才叫「正常」。一家人在人行道上圍著蛇板討論時,突然冒出一個聲音:
「我會!」
我們轉頭,一個矮美寶半顆頭的男孩,笑笑地看著我們。
「你會嗎?那你要不要溜給我女兒看看呢?」我說。
他說:「我好久沒溜了,也不會教人。」說著,就踏上了蛇板。確實溜的很不錯。
「你溜得真好!有人教你嗎?你幾歲?」
「我六年級。這是三年級時在學校社團學的。」
「那你覺得這個蛇板鬆緊度有問題嗎?」
「沒有啊!」
美寶尷尬得看向別處。我則是笑笑地跟他說謝謝跟再見,說我們要走了。他又溜了兩下,停下蛇板,就隻身往前走了。
我跟先生說:「這孩子真有趣!就突然自己鑽進頭來說他會溜!很有膽量!」先生說是啊,「但他怎麼自己一個人?有點奇怪。」
我想我先生會這麼說,是因為那天是星期天,大部分家長應該都會陪伴孩子。至少我們看到的都是如此。
後來我們到了公園,美寶開始努力練習。突然那個男孩又出現了,手上拿著一塊橘紅色的蛇板、就往場內竄。我叫了他:
「咦?我們又見面了!這是你的蛇板嗎?你跑回家去拿喔?」
「嗯⋯⋯這是我剛才在路上撿到的。」
說完,他就踏上蛇板、快速往場中奔滑。
我轉頭跟老公說:
「好奇怪,怎麼可能在路上撿到一個蛇板?」
「或許真的有人不要,丟在路邊的。」
我沒再搭腔,但心中覺得不可能。
過了十五分鐘,場邊來了一對母女。小女孩看起來才五、六歲,手上拿著一個蛇板袋,眼神有點焦急。我想我知道是怎麼回事了。
「媽媽,妳看那個是我的蛇板!」她指著在場上飛奔的男孩。
「妳先別急,說不定他的剛好跟你的一樣。我們問問他。」
當小男孩從他們面前滑過時,媽媽高聲喊:
「弟弟,請問一下,那個蛇板是你的嗎?」
男孩眼睛又轉了轉,想了一下:
「嗯⋯⋯好像不是耶。是我撿到的。」
「弟弟,那不叫做『撿到』。我們只是放在椅子旁邊去玩溜滑梯,而且我們還放在袋子裡。」
媽媽走過去,沒有嚴厲斥責他,只接過蛇板、交給女兒。小女孩開心的笑了。然後她們都離開了溜冰場。
男孩也是。斜背個包包的他,又晃呀晃得到旁邊去了。我看見他蹲下來逗幾隻可愛的狗狗,還問狗主人牠們幾歲了。
雖然已經過了三天,這件事依舊在我心頭揮之不去。男孩的爸媽,請問你們知道你們的孩子在哪裡?在做什麼嗎?
我想到很多種可能:
爸媽加班,所以他一個人無聊出來溜達。
也許有其他因素,他平常就不跟父母同住,也習慣獨來獨往。
也或許,爸媽其實就在家,他告訴爸媽想出去走走。都六年級了、外頭又熱,爸媽就讓他自己去了。
從短短幾句交談、以及他慧詰的眼神,我看得出他是個十分聰明的孩子。但愈是聰明,愈需要大人的引導。
為什麼他會覺得,他可以用不適當的方式,取得自己想要的東西?為什麼在被發現後,他不覺得抱歉,聳聳肩就像沒事一樣?平常的家庭教育,有沒有人告訴他是非?我相信或許有的。但少了陪伴,沒有人在他做錯事時,適時糾正引導,小錯總有天會變成大錯。
常有人說:孩子大了,要讓他們學著獨立。這話是對的。我們可以讓孩子學著為自己負責,自己整理內務、清洗餐具,忘了帶的東西,別幫他送去學校,讓他自己承擔被老師罵的後果。
但「獨立」不是「孤獨」。我們不能讓孩子覺得孤獨。
在這孩子的眼中,我看到與別人互動的渴望。
小學六年級,不但需要家人的關心,更是人格發展重要的轉型期。做爸媽的,真的要花心思時間陪伴引導。不要覺得他已經大了,他真的還沒大到明白所有是非,更沒大到可以保護自己。而事實是,人不論幾歲,都需要爸媽的愛。
下班回家、週末假日,盡量參與孩子的活動吧。試著去了解他的朋友及他的需要,引導他往正確的方向走。也許你會發現,他們需要的其實也沒什麼,不過就是你的關心而已。
很希望下次碰到他時,他不再是獨自一人。